徐怀彪:阡陌丹心书答卷 赤忱为民谱华章
寒露过后的皖北平原,稻浪翻涌鎏金。2024年10月30日,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、凤台县种粮大户徐怀彪带着他的农机团队,在千亩连片水稻攻关示范田里摆开“钢铁方阵”——五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并驾齐驱,齿轮咬合着丰收的韵律,在稻香弥漫的田野上奏响现代农业交响曲。“今年我们的水稻高产攻关又实现了新突破,高产田块亩产达850公斤。现在我们收割的是晚稻,都是机械化全程工作,收得快,种得也快!”田埂上,徐怀彪指挥调度着循环往复的农机,皮肤黝黑的他,眼里闪着光,满怀丰收的喜悦。
深耕农业沃土,锚定机械强农
2009年,一直心系农业的徐怀彪毅然辞去“村官”,转向土地,心甘情愿当起了新农人,靠贷款购买了一台农机,耕种着自家近20亩的责任田,一门心思投入到如何种好田、夺高产、多增收的事业上。徐怀彪说,“那时我就想,现在种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了,光靠人力蛮力已经不行了,农业的机械化才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。”带着这一想法,2011年,徐怀彪成立了凤台县怀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,并把农业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自家耕地之外的农田。面对资金短缺、技术支撑、土地流转的三重困境,他没有轻言放弃。无数个日夜,他扎根田间,一心只为破局。他挨家挨户地走访,耐心动员农户;四处奔波,积极联系农技专家……就这样,在县乡两级支持下,徐怀彪一步一个脚印,从最初服务30亩农田,到如今成功打造一万余亩的省级攻关示范片。在13年的发展历程中,他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也不断壮大,农机从起初的1台增加到如今的50台套,社员数量也发展至近200名。2023年,徐怀彪又把农机服务向县外延伸,与相邻的颍上县500多户村民签订了秋季水稻收割和机械化优质小麦种植协议,为当地缺少劳动力的脱贫户、优抚对象提供更优惠的代耕、代种、代管、代收、代售“五代”一条龙的优质服务。
情牵乡亲冷暖,共筑致富新程
带头发展,带头致富,带动一片,是徐怀彪多年来矢志不渝的情结与目标。近年来,他充分依托自己的合作社,不仅为农户们提供技术指导、土地托管,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,便利了本村村民,带动了附近金沟、徐圩、徐湖、汤庄、大胡、连塘等村,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此外,他还创建了“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基地”,先后为凤台县农机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人、农机手45名,为凤台县植保站代培训50位专业人才及200余名“新农人”的系统学习,推动了科技兴农,助力了乡村振兴。不仅如此,徐怀彪还为部分困难家庭精准定制了“致富餐”。六院村脱贫户朱克果体弱多病,丈夫早年因病去世,两个孩子也常年体弱多病,徐怀彪得知情况后,主动上门,利用合作社的机械设备与技术条件,免费为她家的4亩农田提供机耕、机收、粮食烘干、病虫害防治、水稻机械化插秧以及田间日常管理服务,同时承诺粮食收获后,在户主自愿情况下,可优先收购其粮食。在徐怀彪的帮助下,朱克果家的4亩责任田由以前的连年减产到现在的逐年增产,每亩效益达1200元以上。村里有一户脱贫户,儿子在读大学,家中因缺劳力耕种困难,徐怀彪主动找到他本人,以每年每亩支付1000元租金的方式,将其4.5亩土地流转在合作社名下,高于当时土地流转金400元,并将其纳入合作社成员,帮助解决了这名脱贫户耕种困难的问题。
倾听民声脉动,践行代表担当
徐怀彪深知,密切联系群众是人大代表的重要职责。为此,他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加强履职学习和调查研究,不断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,努力成为农业领域的行家里手,还积极探索代表履职的新方式、新方法,充分利用互联网、社交媒体等平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见,争当人大代表的模范标杆。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,他便经常深入社区、乡村、企业,与群众面对面交流,倾听他们的心声。无论是在热闹的集市上,还是在安静的农户家中,总能看到他亲切的身影。他的履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群众心声,对于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,大到基础设施建设,小到邻里纠纷,都耐心倾听、认真记录,并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整理成高质量的议案建议,推动问题解决。比如,他关注到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规划建设、运营管理、配套管护等方面存在短板,在深入调研、实地考察的基础上,起草《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》,并在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为大会建议提出,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应建尽建,并得到长效管护。
“作为新时代新农人和人大代表,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‘人民选我当代表、我当代表为人民’的庄严承诺,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尽自己最大能力,加大智慧农机应用,推广先进的适用技术,提升粮食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,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,多种粮,种好粮,为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贡献力量。”徐怀彪说。
凤台县 孙海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