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霞:走好法援惠民生的每一步 当好群众的“暖心人”

发布日期:2025-03-10 17:00 来源:淮南市人大常委会阅读:106字体【  

她是一名司法工作者,也是一名人大代表,肩负着追求公平正义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双重使命。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,她忠于事实,忠于法律,法援为民,追求公平和正义;作为一名人大代表,她心系群众,关注民生,无私奉献,诠释责任和担当。她就是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、潘集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法援干部陈霞。“着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,将法援温暖送到群众手中,把人民心声变为政府关切。”陈霞用执着和信念诠释了一名法援人和人大代表的初心和担当。

守初心担使命 为民履职有热度

一项项荣誉的背后都是对法律援助事业的支持与肯定。多年的工作磨练中,要做好法律援助这项工作,她认为首先要有爱心、有善心、有责任心。潘集区法律援助中心面对都是辖区内贫困群体,这些人普遍是文化程度低、认知度也低,在咨询和解答等法律服务工作中,必须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才能做好法律援助这项工作。在工作中,她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不断强化服务意识,认真履行职责,倾情为困难职工、残疾人、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。2021年春季,她在办公室接到辖区村民孙某的求助电话,反映其因交通事故造成腿部粉碎性骨折,出院后躺在家中行动不便,除保险公司垫付1万元医药费外,没有获得任何赔偿,家中经济比较困难。获悉情况后,考虑到孙某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且行动不便。她便和律师李某一同前往孙某住处,办理援助手续,孙某最终从对方保险公司处拿到了15万元的赔偿款。当孙某拿到赔偿款后热泪盈眶,激动地说“法律援助真正是为民办实事、办好事”。

用真心付真情  窗口服务有温度

多年来的窗口工作,她始终坚持凡是符合法律援助的案件,从来都是“应援尽援、应援优援”。对农民工、残疾人、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案件,为当事人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简化审批程序,缩短审批时间,及时安排律师第一时间办理。对于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求助,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,安排律师提供上门服务。今年年初,辖区内36位农民工来到法律援助中心求助,拿出王某出具的工资欠条,反映其工地老板王某拖欠其工资款共计26万多。获悉情况后,她初审一下农民工手里资料,为36位农民工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并第一时间安排律师为其代理,后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倾情帮助下,王某给付了36位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。法律援助无小事,前行路上,她将守初心、担使命,为群众服务、为百姓解忧。自2008年她投入法律援助工作以来,共审批案件计7810件,接待咨询案件录入数达1万多人次。

访民情汇民智 建议提出有力度

“人民选了代表,代表就要为人民服务和发声”,陈霞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,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,为地方发展和社会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她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走访,积极建言献策,结合司法工作实际,提出了《关于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力度的建议》;为缓解交通压力,促进区域融合发展,她提出的《关于尽快启动淮河二桥建设的议案》,得到市里领导高度重视,现淮河二桥建设工程已开工建设。此外,她还积极参与“关注民生提建议、五级代表在行动”,先后在人大代表履职平台提出《关于强化对网络直播乱象丛生监管力度的建议》《关于对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现象的思考与建议》《关于加强公园管理力度的建议》《关于对居民小区自提饮用水设备规范管理的建议》《关于对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和建议》等建议,旨在通过参加行动,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积极反映群众诉求,努力把群众心声通过建议形式反映出来,当好群众的传声筒。不仅如此,她还积极参与法治宣传进社区、进校园活动,运用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,为社区管理、居民群众答疑解惑,提出有针对性地意见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便捷的法律援助,让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,让法治服务更接地气、更贴民意。

在她看来,代表的初衷就是创造“幸福感”,这幸福感来源于无微不至的民生关怀,来源于温情脉脉的邻里关系,来源于和谐有序的社区治理。她把扶危济困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,把依法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作为光荣使命,用真情和爱心帮助并感动着每一位受援人,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中彰显代表担当、展现代表风采。

潘集区  祁琦